2024年3月3日是第二十五個“全國愛耳日”。今年的主題是“科技助聽,共享美好生活”。

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,聽力損失會嚴重影響社會交往和生活質量。根據WHO最新發(fā)布的《世界聽力報告》顯示,全球有超過15億人患有聽力損失,預計到2050年,可能超過25億人。在我國,聽力語言殘疾人數占據殘疾人總數的首位,開展耳鳴耳聾預防,挽救聽力,提高生活質量是重要任務。
為傳播耳部健康預防保健知識,提高全民安全用耳意識,3月3日上午,濮陽市人民醫(yī)院將舉行“科技助聽,共享美好生活”全國愛耳日義診活動,宣傳聽力障礙預防和康復知識,并為市民送健康大禮包。
● 免費耳部專科查體;
● 免費耳部疾病宣傳;
● 前100名患者免費提供耳內窺鏡檢查。
2024年3月3日(周日)
上午09:00-11:00
0393-6162804
濮陽市人民醫(yī)院耳鼻喉科
一、不長時間使用耳機
研究表明,每天使用耳機兩小時,使用時聲音超過60分貝,持續(xù)三個月就可能導致聽力下降。建議使用耳機每次不要超過半小時,盡量用耳罩式耳機,不使用插入式耳機。盡量在安靜的環(huán)境下使用耳機,可避免音量過大,損傷聽力。
二、不長時間“煲電話粥”
手機、電話是現(xiàn)代社會中人們不可缺少的溝通工具。許多年輕人喜歡“煲電話粥”,一打就是幾個小時。頻繁接聽或長時間接打電話,是造成聽力受損的一大誘因,還可能引起感音神經性耳聾。接聽電話應長話短說,一次最好不要超過3分鐘,并盡量使用免提,減少對耳朵的傷害。
三、不用硬物掏耳朵
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粘稠液體,我們在吃飯、說話時可自動將其排出。經常用硬物如棉棒、火柴棒掏耳朵,容易損傷耳道,引發(fā)感染,還可能弄破耳膜,若將火柴頭、棉絨遺漏在耳朵內,會對耳朵造成損傷。
四、不在臟水里游泳或洗澡
臟水中含有大量的細菌,如果進入耳朵內,不及時清理便有可能會出現(xiàn)耳朵發(fā)炎的情況,增加中耳炎等疾病的發(fā)病幾率。如出現(xiàn)耳部不適,需及時去醫(yī)院就診。
五、遠離噪音環(huán)境
研究表明,37%的聽力殘疾與噪聲損害密切相關。酒吧、KTV等音量較大的娛樂場所,應盡量控制去的頻次和時間。在嘈雜的環(huán)境下作業(yè)的工人應及時佩戴有效的防噪聲耳塞,避免長期待在有噪聲的場所,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,并定期檢查聽力。

六、避免身心俱疲
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,情緒高度緊張時,血管收縮易導致缺血缺氧,發(fā)生耳聾。25-40歲的年輕人精神壓力大、體質差、生活作息不規(guī)律易誘發(fā)突發(fā)性耳聾?;颊咴趧傞_始時,可能只感覺到耳鳴,出現(xiàn)“嗡嗡”聲,感覺到聲音遙遠,然后突然聽不到聲音。如突然自覺耳部不適,聽力下降,請及時就醫(yī)。
七、不濫用抗生素
耳朵對抗生素的副作用最為敏感,因濫用抗生素導致的藥物性耳聾比較常見于少年兒童。一些抗生素例如新霉素、慶大霉素等會很好地控制感染,但引發(fā)的副作用是損害內耳或聽神經,引起耳聾。因此,兒童服用這些藥物時要格外謹慎,嚴格按照醫(yī)囑服用。
八、不用力擤鼻涕、吸鼻涕
用力吸鼻涕或擤鼻涕,容易引發(fā)分泌性中耳炎。用力擤鼻涕,鼻涕從氣道跑到別的地方,直接使耳內壓力改變,可能會將部分鼻涕擠入鼻竇引起鼻竇炎,也可能會使鼻涕擠入淚管引起眼結膜感染,甚至擠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。
九、感冒、鼻炎、咽炎要重視
鼻竇炎、鼻炎、咽炎不可小覷,它們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。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,但因其不會流膿而容易被忽視。目前主要防治措施為:積極治療鼻腔和鼻咽疾病,并使用藥物促進中耳液體吸收及排出,必要時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術,清除中耳積液,改善聽力。
十、不分享耳機或耳塞
耳機、耳塞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攜帶病菌,在佩戴時由于皮膚磨損造成細菌侵害。所以不要和他人共享耳機、耳塞,這是避免細菌感染的最簡單方法之一。此外在使用耳機、耳塞的過程中要定期消毒,保證耳機、耳塞和耳朵的清潔。

編輯:宣傳科

END